古城改造典范:临夏八坊十三巷历史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规划
一、项目缘起
临夏八坊十三巷是典型的回族聚居区和老城区保护,规划面积约为0.41平方公里,项目范围内有八座清真寺,依托八座清真寺形成大寺坊、祁寺坊、西寺坊、北寺坊、铁家寺坊、前河沿寺坊、老王寺坊、新王寺坊等八坊的回民生活结构以及大旮巷、小南巷、坝口巷、北巷、沙尕楞巷等十三条街巷,共有4000户,1万多居民,47%属于低保户,状况极为复杂。
临夏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于2012年委托绿维创景承担了《甘肃临夏八坊十三巷古街民居文化专项策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
如何处理好八坊十三巷民居保护和综合开发的关系,如何打造临夏城市文化名片和城市形象品牌,如何打造国家级“两个共同”示范样板工程,如何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是项目需要关注的焦点问题。
二、针对性研究
基于八坊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深厚文化底蕴,绿维为做好本项目,前期做了两项扎实的基础工作:八坊文化研究与居民意愿调研。
1、居民意愿调研
临夏八坊十三巷是一片密集的居住区,人口密度高,必须充分考虑区域内居民对项目开发的态度和意愿,只有在了解和准确把握八坊居民心理情况的前提下,才能对本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由此,绿维创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八坊街道办事处区域内4个社区回收问卷1020份,对当地居民进行了实地调研。
依托八坊街道办事处区域内的4个社区,回收的1020份问卷调查,真实反应了八坊居民对八坊的历史、伊斯兰文化、穆斯林生活、八坊民居、穆斯林饮食等方面的价值认同、改善、开发八坊民居的真实意愿,八坊历史价值的展示范式,是否愿意为八坊发展和改善做出贡献,八坊开发后是否意愿参与旅游经营等等,为后期的旅游开发打下夯实、可靠的基础。
2、文化梳理与研究
八坊作为临夏回族世代生活的区域,周边有众多回族文化遗迹。北部有众多的清真寺、拱北与文化以及,如大拱北、蝴蝶楼、东公馆等。总体上形成了以临夏八坊为核心,向周边辐射的伊斯兰文化聚集格局,文化底蕴极为深厚。
以时间为轴线,横向梳理了八坊的历史文化演变,以曾经的八坊与现在的八坊形成对比,寻找八坊在全国穆斯林聚集区的独特性。
以旅游要素为指标,纵向梳理了八坊的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形成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十条文化脉络,这些文化脉络的存在有效支撑了八坊作为穆斯林生活聚落和“中国小麦加”独特的文化地位和开发价值。
三、寻找突破,探索路径
(一)寻找突破口——项目首要解决的问题
•清真寺如何利用,扮演什么角色
•街区怎么做,做那些街区
•伊斯兰文化怎么展示,通过什么方式展示
•伊斯兰文化怎么在旅游中传承
•除清真寺之外,还要做那些观光节点
•启动区摆在哪儿,如何启动
(二)先期启动,寻找路径
片区约为0.4km²,范围较广,资源较分散。如四面开花同时打造,将不利于资金和精力的集中。因此,近期建议以一到两个分区为先期启动区,提出先期启动发展思路。
梳理一条体验环线
预留七大公共空间
入口美食文化广场、王寺古柳广场、北寺龙壁广场、砖雕艺术广场、七十二磨盘广场、八坊文化广场、仁义广场
设置系列观光节点
构建丰富业态
按照主题街区方式意向打造,形成不同的业态街区,并完善居民就业安置,形成宗教祈福街、美食街、商业街、民居观光街、文化休闲街。
四、发展思路,架构体系
(一)以历史街区原始风貌与民居保护为前提——换装、露骨(架)、活街、亮户。
1、梳理街巷民居分布肌理,进行街区建筑风貌现状评价。
研究街巷民居分布肌理和结构,梳理风貌特色街区,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公共空间体系。在进行建筑风貌现状评价的基础之上,划分历史风貌重点保护区、历史风貌控制区、历史风貌延续区、历史风貌协调区,进行保护功能规划。建筑风貌评价主要包括高度、质量、产权、商业店面及外挂设施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对现状建筑进行分类评估,包括A类建筑(文物建筑、保护建筑类)、B类建筑(保留整修类)、C类建筑(改造类建筑)、D类建筑(拆除类)。
2、延续现有街巷格局和肌理,遵从文脉,进行风貌整治和改善。
在遵从文脉的原则下,把握“复古、复原、沧桑”的风貌格调,对八坊现有的街巷格局进行整治和改善,在延续现有街巷格局和肌理的前提下,保持历史街区景观的连续性:
以观光节点、景观节点和公共空间为改造重点,保持街巷尺度和两侧建筑的高度,营造良好的视觉通廊;
历史建筑传统元素的修复。遵从当地文脉,提取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和元素,根据当地的传统做法进行适当的恢复和改善整治;
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新建筑的整治;
商业店面及牌匾的整治;
对建筑外挂及基础设施的整治。
(二)以挖掘街区历史文化价值为基础——找魂、塑形、注魂
挖掘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再现历史的繁荣风貌,找到代表历史的文脉显得尤为重要。
临夏八坊十三巷对临夏的文化进行梳理和解构,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价值重构,围绕临夏最深厚的伊斯兰文化作为中国“小麦加”的最为典型代表,最终在整体的资源体系中形成三大核心资源价值:最生态的穆斯林生活形态——聚落结构,最虔诚的穆斯林宗教信仰,最原生的中国穆斯林生活方式——市井生活。
(三)以构建特色吸引力为核心——分坊、列巷、成街、入户
1、构建特色吸引力的手法
2、画卷式勾勒一幅活的“穆斯林生活画卷”。
以八坊建筑风貌景观化、八坊生活体验特色化、居住院落主题化与博物馆化、院落休闲场所化、业态休闲产业化的打造手法,画卷式勾勒八坊特色街巷风貌,打造“八坊特色的游憩生活方式”,形成“八坊穆斯林原生文化体验式休闲方式”。
八坊十三巷效果设计图
主题街区节点效果图
主题街区节点效果图
3、整体布局,架构体系——“一环、两心、八寺、八坊”
整体形成“一环、两心、八寺、八坊”的空间布局,形成五大游憩结构创意,八坊居民自游憩结构、八坊观光游憩结构、八坊宗教游憩结构、八坊历史游憩结构、文化休闲游憩结构。
(四)以打造特色文化休闲聚集为重点——有商、有闲、一坊一主题,一巷一业态,一街一品
八坊全方位演绎具有极高文化价值的的穆斯林文化,打造国内独有的伊斯兰文化品牌。在该品牌的引领下构建多元产品体系,多元文化体验结构,发展多元的(文化)休闲经济,并在特定的穆斯林氛围下发展文化休闲型经济,打造中国原生穆斯林生活情境为特色的穆斯林文化休闲聚落与文化旅游区,形成新八坊十三巷。
(五)历史街区旅游开发引导实现就地城镇化
1、首先满足当地居民生活需要。八坊十三巷是以古街民居保护为契机,对八坊民居建筑风貌、清真寺周边环境、街巷道路、基础设施、景观环境、进行系统改造,对八坊水系进行系统治理,改善八坊居民居住与生活条件,形成特色的古街民居生活区。
2、其次满足旅游市场需求。八坊十三巷范围内约有4000户,1万多居民,47%属于低保户,以居住功能为主。因此进行以旅游功能为主的餐饮、旅馆、商业、主题客栈等多功能置换,平衡土地成本、缓解保护压力、充分挖掘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大力发展符合历史街区空间的文化旅游产业、推动历史街区协调发展,快速形成穆斯林休闲聚落,形成显著示范带动作用。
3、实现街区业态设计与富民工程紧密结合。挖掘当地文化,活化民间技艺,开发多种业态,形成特色休闲街区和休闲聚落,快速形成消费聚集,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实现从生活型自足到旅游产业的收入结构丰富化,将旅游开发与富民工程紧密结合。
五、项目小结和现状
绿维创景在项目制作中,通过对文化的专项研究与居民意愿的调研,寻找项目突破口,探索发展路径,明确了项目首要解决的问题和先期启动区,提出了“民族历史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规划”五大发展思路和架构体系。该套分析模式和方法,经过实践检验,能够很好的指导古城改造和历史文化街区开发项目。
本项目于2013年2月顺利通过评审,并收到评审专家委员会的一致好评,随后,临夏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又委托我院承担了《临夏八坊十三巷古街民居保护与改造一期市政工程设计》,对街巷的重要节点和重点民居进行景观建筑设计。目前,街区的洪水河主题景观、民居改造等部分项目正在落地建设中。
- 扫一扫关注绿维文旅
搜索微信号:lwcj2005
查找公众号:绿维文旅 - 深度了解旅游圈、地产界及金融界
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全程服务商
专注于旅游、地产、新型城镇化领域的研究和实践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 古城改造典范:临夏八坊十三巷历史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规划 2015-10-13
- 聚焦特色小镇丨一个最美乡愁艺术小镇的诞生记 2016-09-01
- 以咖啡文化为主题,构建休闲度假风情小镇 2015-05-26
- 赛汗乌素村综合改造落地建设:乌海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样板 2015-05-28
- 国家传奇汤・摩登洋山泉——鸡公山依云森林温泉休闲项目案例研究 2014-03-31
- 河北赤城国际温泉度假酒店 2013-03-20
[六大行业资质]
业务咨询热线:400-0688099
-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大遗址开发的商业模式探
- 商业模式的传统定义 大明宫是中国盛唐时期最为[详情]
- 旅游地产产品开发研究
- 前言 旅游地产产品是旅游地产开发中的一项重要[详情]
- “情境再现”――文化体验模式创新的“六幕”
- 前言 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旅游也逐步进入体验时[详情]
- 林峰院长受邀参加第二届中国国际(云南)文化旅游投
- 8月7-8日,2015云南文博会十大主题活动之一的“中国国际(云南)文化旅游投资[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