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峰院长谈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
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话题1:当前,对于新型城镇化的解读,成为一个社会热点。您认为,这种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是什么?从旅游的产业特性来看,其与新型城镇化的这种内在要求又有哪些契合之处?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就一直在进行城镇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目前城镇化率已达到了52.6%。而城镇化进程也经历了从以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到逐渐向多元产业发展带动的城镇化,再到今年我们更多听到的综合统筹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十八大后,党中央将新型城镇化提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高度。新型城镇化的出现说明原来的城镇化遇到了一些重大问题,主要是过去的城镇化以建设为主导,没有很好的处理人、产业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因此积累了一些顽疾,比如农民工没有市民化;城乡二元结构,农民没有享受到有效的社会保障、平等的教育机会和生活条件的提升等。
因此,新型城镇化的“新”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解决“人”的问题。但人的平等与城乡差异的消除,不仅仅取决于社会体制改革,也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完善保障体制、增加福利待遇、提升教育条件、建设基础设施等大幅度的增加投资与支出来解决。仅仅按照城市户籍人口的福利与保障水平,每年就需要数万亿的的投入。
我认为,新型城镇化要有效解决人的问题,最重要的基础,是产业的带动与支撑问题,如果没有有效的产业来推动,没有实现就业的聚集和升级,而仅仅靠社会体制和保障是行不通的。
第二个问题是人口的聚集模式。全国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取决于人口聚集结构,而规范、调整、引导人口聚集模式,是新型城镇化战略导向的核心方向之一。
关于在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应该向大城市聚集还是中小城市、小城镇聚集,是城市大型化还是中小城镇化与就地城镇化,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从这两年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人口更多地呈现出了向大型、超大型城市聚集的趋势。我认为,在未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该是“以大型城市群为核心的聚集模式”与“以中型城市及小城镇为特色的结合城乡统筹的就地城镇化模式”两者并存同进。
人的聚集,应该分为长期居留型聚集与短期流动性聚集两大类型,并形成两种聚集方向:一个是以生产、工作、居住为核心的,面向环境、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条件较好的大型城市的大规模高度聚集,这一聚集以同城化为特点、以城市群的大规模形成为中心,是未来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一个主导型结构;另一个是以度假、旅游、养生、养老、培训、会议等为核心的,面向郊区、卫星城、自然资源较好的度假城市的流动人群聚集模式,这一模式与第一种正好相反,不是长期化户籍人口聚集主导的,而是流动人群主导下,户籍人口同步增加的聚集结构。这一聚集形态,在过去城市化的规划与研究中都很少提到。
向大型城市的聚集,不能再走摊大饼的城市扩张模式,需要通过城市群的同城化、大批卫星城的升级与特色化,来实现中国城镇化高效率持续成长。而6亿城市人口面向旅游度假区及田园乡村的流动聚集,形成了巨大的旅游度假人口聚集,为边远地区、乡村地区的就地城镇化创造了极大的机会。特别是在大城市病越来越严重、雾霾与污染极度恶化的条件下,度假养生型养老,在老龄社会的中国,成为未来重大的趋势之一。在这个结构中,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影响重大。
对于城镇化来说,旅游是城市产业、城市就业、产业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旅游的搬运功能所形成的人口聚集模式,不同于传统上的户籍人口流动,是我国城镇化发展中的另一个重要支撑。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 “因地制宜”,在实践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时,同样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开发和建设。我们通过研究,总结了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的七种模式:
第一是中心旅游城市。中心旅游城市以旅游聚集作用为特征,具有较高的承载力与多功能性,内部居民的出游力与休闲需求较强,对周边地区发展起到辐射带动作用。一方面,大中型城市对外输出旅游者、消费者,凭借其休闲、娱乐、度假、居住等需求,形成泛旅游产业支撑,带动周边小城镇的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另一方面,大中型城市的多种功能及配套设施,能够吸收外地游客,形成旅游集散。城市旅游化大大提升了城市品牌与城市服务产业发展的空间。
第二是旅游卫星城。卫星城和中心镇在城市体系中是一个层次,是依附于大城市、与大城市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外围城市,形成了大城市的良性扩张。中国城镇化进程迅速,给城市体系中的卫星城及中心镇带来发展机遇。由于区位优势、市场优势、资源优势等条件,大城市周边的休闲卫星城及中心镇,成为了出游率较高的城市居民周末或小长假休闲的第一选择。例如房山,打造休闲聚集区,形成周末休闲娱乐的聚集结构。
第三是旅游小城。依托于县级城市的中心镇,有一定的规模,有比较好的资源,可以形成旅游集散中心,但不能像大城市一样形成旅游集散地。比如九寨沟县,由于九寨沟旅游的发展,其规模逐渐扩大。当这类城市的人口达到20~40万,就已经形成了旅游城市的规模,但它既不是大城市,也不是中心城市,而是旅游目的地。多年来,县域旅游发展,塑造了一批旅游小城、休闲小城,比如丽江、武夷山市等等,都是旅游目的地经典小城。
第四是旅游小镇。不一定是建制镇,也许就是一个区域范围内的聚集社区。按照这种模式建设的新型小镇,往往以古镇的概念或民俗风情的氛围来开发,规模一般两到三千亩。它是景区,又是消费产业聚集区和旅游小镇。这样的休闲小镇在新型城镇化中,易于形成鲜明的主题性特征,与产业联系极为密切。须采取城镇建设与旅游经济的整体经营、整体规划以及产权结合经营的模式,增加人口承载力,带动城市化水平,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典型的是彝人古镇、长寿古镇等。
第五是旅游综合体。旅游综合体是基于一定的旅游资源与土地基础,以旅游休闲为导向进行的土地综合开发。旅游综合体以旅游产业园区为核心,以互动发展的度假酒店集群、综合休闲项目、休闲地产社区为重要功能构建,整体形成服务品质较高的旅游休闲聚集区。这种模式是非建制型城镇化,有很好的社区结构、配套设施与服务,属于城市架构的重要方面。
第六是旅游休闲度假区(产业区)。旅游业的发展使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方开发成旅游景区,由于旅游景区的吸引,形成游客聚集,从而使这些景区、度假区内部和周边原本是自然景观的地方聚集大量的商业和服务业,原本居住的农民变成旅游从业人员;同时随着旅游进一步开发,旅游道路、交通、水电等等城镇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社会公共服务配套提高,形成原有城镇居民、农民城镇化居住、产业佣工聚集居住、外来游客居住、外来休闲居住(二居所)、外来度假居住(三居所)聚集,从而形成了旅游区城镇化。
第七是新农村社区。从村庄到新农村社区,概念上有一个变化,社区是城市的概念,村庄是农村的概念。依托旅游,特别是旅游接待村落,把生活资料转化为生产资料,可以用自己的房屋从事旅游服务产业,从而把农民身份转化为居民、农业转化为服务业、村庄也转化为城镇化的社区。通过旅游进行土地整合、城市基础设施的引入、文化特色的呈现、就业的解决,进行城中村、大城市郊区、以及独立村的改造升级,以此推动新农村社区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农民没有离地,但是他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新农村社区以及大城市郊区旅游化发展,是解决农村就地城镇化的有效途径。
- 扫一扫关注绿维文旅
搜索微信号:lwcj2005
查找公众号:绿维文旅 - 深度了解旅游圈、地产界及金融界
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全程服务商
专注于旅游、地产、新型城镇化领域的研究和实践
新鲜资讯、原创观点、专题研究、实战案例,每天精选分享
- 旅游投资的商业模式研究3L坐标分析法 2009-01-13
- 国内外亲子游经典案例研究 2015-10-22
- 第六部分 下半年我国旅游产业投融资展望及建议 2016-12-02
- 喜报!绿维创景多个项目入选2016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 2016-05-26
- 从市场中生长起来的新型城镇――新型城镇化的市场逻辑 2013-12-24
- 如何做好旅游局长十讲(一):旅游运营与书记市长的立场 2009-01-13
[六大行业资质]
业务咨询热线:400-0688099
- 从疗养院到度假酒店的升级模式
- 项目分析 八○年代建成的疗养院,已经十分陈旧过[详情]
- 走向温泉综合开发时代――“温泉休闲综合体”开
- 温泉走向综合开发时代 一、温泉走向“综合开发[详情]
- 绿维与开江县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拟开发环宝石湖生
- 6月23日,绿维文旅与开江县政府签订开江县环宝石湖生态旅游扶贫项目(以下简称“环湖项目[详情]
- “生态休闲”的模式创新
- 前言 回归自然,是城市居民的梦想。优质的自然生[详情]